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地区 > 发展成就  > 详细页面

四年嬗变,见证“龙头山速度”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菡 文/图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4日 浏览量:

俯瞰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村民新居鳞次栉比。

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村民杨凤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甘家寨新村村口立起“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石碑。

  “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户万户曈曈日,十万乌蒙尽开颜。”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查看鲁甸地震灾情,看望受灾群众。

  时光荏苒,距总书记考察龙头山镇已过去4年。龙头山镇发展得怎么样?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龙头山镇一探究竟。站在离镇政府不远的观景台上,只见青瓦白墙的楼房排列整齐,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从社区穿过,轿车在宽阔的道路上行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标语格外醒目。震后满目疮痍的龙头山镇已建设成为乌蒙山区极具特色的小镇,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龙头山速度”使这片土地实现了美丽嬗变。

  牢记嘱托,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4年前,习总书记来到我家,抱着我家娃娃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当时的场景真是终生难忘。”在甘家寨村村民杨凤家的客厅内,杨凤指着墙上一家人与习总书记的合影说。

  “习爷爷对我和姐姐说,要好好读书。”听见母亲谈到习总书记,杨凤的儿子兴奋地说道。

  今年42岁的杨凤,现在和丈夫、女儿、儿子一家四口人住在两层小楼里。丈夫外出务工,自己在家就近打点零工,照顾正在上学的孩子。

  “总书记说,党和政府会帮我们一起建好家园,他鼓励我们振作起来,对生活要有信心。现在,我们村修得很漂亮,娃娃读书也争气。”杨凤笑道,“好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都说我们住的楼房像小别墅,很羡慕我们。以前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日子,很感谢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考察时,还走进邹体富老两口住的帐篷。能不能吃上热饭,生病能不能得到治疗,有没有收入来源……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他还摸了摸邹体富老人盖的棉被问:“暖和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都加厚了?”

  “爷爷奶奶总是讲起和总书记见面的场景,我虽然当时不在村里,但每次听到这些话都特别感动。”邹体富老人的孙媳妇张芳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爷爷奶奶住进了面积近1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平时就在院子里种点蔬菜、做点手工,他们的5个子女有的搞养殖,有的跑运输,有的开餐厅,而张芳则成为了鲁甸地震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为了使讲解更生动,张芳会给游客讲述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抗震救灾与重建故事。“平时,我会找周围的邻居聊天,丰富讲解素材。我觉得分享亲历的故事会让讲解更生动、更感人。”张芳说,她接待过许多游客,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1月接待西藏日喀则地区参观团队时的场景。当时,她用普通话做讲解,参观团队的工作人员用藏语翻译,许多藏族同胞听了讲解后都流泪了。“我很受感动,对这份工作的意义理解也更深刻了。”

  铭记帮助,传递爱的力量

  “我们这个纪念馆试运营以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参观过了。”今年66岁的肖体权暂时保管着鲁甸地震纪念馆大门的钥匙。当地工作人员都说,肖大爷现在是“纪念馆的馆长”。

  “啥子‘馆长’哦!我家离这里近,政府信任我,就让我保管钥匙。纪念馆对我们龙头山人来说很有意义,每次有人来参观,我都很高兴。只要我还能继续做这件事,我就会把这个岗站好。”肖体权说。

  鲁甸地震纪念馆所在地,是鲁甸地震发生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龙泉中学旧址。整个纪念馆以土黄色为基调,分地上、地下两层,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该馆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2017年11月正式落成,2018年8月试运营。截至今年1月初,纪念馆共接待参观团队75批次5400余人。如今,纪念馆已成为昭通市党校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保留着龙头山人对地震的记忆,也记录着在抗震重建过程中各地人民对龙头山的关心和帮助。”纪念馆讲解员李惠介绍,纪念馆展陈以“云梯攀登、时间定格、大地错动、生命之树”为主题,旨在教育大家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爱的力量。

  “走,旁边在放视频了,我们去看看。”在第三展厅,3个小男孩认真地看着屏幕上播放的“英雄谢樵”的故事。“我最喜欢这个展厅,里面有讲消防员叔叔、警察叔叔帮助我们的事迹,他们很好,我很喜欢他们。”3个小男孩中个头最高的名叫陈强,他说,自己已经10岁了,在龙头山镇的小学读书,每次来纪念馆参观,他都会和同学约定,一起保护好纪念馆、建设好家乡。“我知道有许多人帮助过我们,我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

  行稳致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龙头山镇,笔者得到这样一组数字:

  2014年8月3日,一场震级为6.5级、烈度达9度的强烈地震袭击了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遭受巨大破坏;

  2015年底,在地震中被整体掩埋的甘家寨,实现全部村民乔迁新居;

  2016年底,龙头山镇新建成9个集中安置点,所有受灾群众都入住新居;

  2017年11月30日,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圆满完成,实现了“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的重建目标;

  2018年,龙头山镇特色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全镇青花椒种植面积突破7.5万亩,产值达3.3亿元;

  ……

  一年一变化,一年一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勤劳勇敢的龙头山人创造了灾后重建的“龙头山速度”,实现了灾区生活环境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社会事业大跨越,彰显了凝心聚力谋发展、自强不息求进步的精神。

  “搬进新家后,我在村里开了一间奶茶店,出售奶茶、奶昔、刨冰等饮品。村里好些人第一次喝这些饮料,觉得又新奇又开心。”在家门口创业的“90后”苗族村民管由翠说。

  “现在村里的交通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我们买菜、进货方便多了。”回族小伙儿马佳在龙头山镇开了一家餐馆,因为菜品味道好,积累了许多“回头客”,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和地震前相比,我们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进步了30年至50年。”龙头山镇副镇长谭德军说,龙头山镇正在打造旅游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继续走稳、走实每一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