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狩猎文化与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晓春 2018年10月30日 阅读量:

  自古以来,鄂伦春族以朴素的生态观维护着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的原始风貌。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森林超量采伐以及毁林开荒等影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狩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而且对周边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影响。在第34个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当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惟一的寒温带地区,它在气候、土壤等方面与我国其他林区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在维护本地区以及全球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大量减少。

  据考察大兴安岭南次生林区边缘后退了50公里。原生森林的消失,大大减弱了大兴安岭森林涵养水分和调节径流的功能,因此引发了多次洪水。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互相依存。森林减少了,草原沙化现象也就会由此加剧。除水灾和草原沙化以外,大风次数由20世纪60年代每年1次增到现在的每年4次,春秋两季持续大风由6天上升到15天以上。

  从水域水质现状来看,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甘河和阿里河略有污染外,其他河流基本上未被污染。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境内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干其河,由于非法淘金者的破坏和掠夺性开采,目前均被污染,浑浊不堪。两岸的树木也被砍光,大面积的草场已变成不毛之地。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是开发大兴安岭以来,只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二是人口发展较快,对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四是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改造落后设备和引进生产工艺;五是非法淘金者日益增多。

  生态环境对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小兴安岭的开发,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鄂伦春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与之相伴产生的森林资源锐减、工业污染加重、生态资源被破坏等问题却一直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原生森林消失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依赖原始森林生存的珍稀物种大量减少乃至濒临灭绝。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不得已放下了猎枪,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鄂伦春人以生存为目的进行的狩猎不是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原因,问题的根本就在于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大兴安岭丰富的植物、禽类、昆虫等珍稀物种资源也遭遇着同样的厄运。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鄂伦春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这对他们的狩猎文化是致命的打击。

  由于鄂伦春人世世代代与大自然打交道,吃穿用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他们从不乱砍滥伐,在野外生火取暖、做饭,也从不砍活树,而是到河边捡一些“漂流木”,或在林中捡一些倒木之类烧火。当每年做桦皮船时,才不得已砍伐一些活树做材料。在森林中生活,鄂伦春人最注意的就是防火。人们搬迁的时候,都会把篝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当雷击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灾时,鄂伦春人都会全力以赴,与大火做殊死的搏斗,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保护大森林。

  在狩猎过程中,鄂伦春猎人有自己的原则,即不许射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也不许射猎已经怀孕的动物。他们知道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规律,动物交配能使动物繁衍后代,使动物更加昌盛,造福人类。鄂伦春人还不允许打鸿雁、鸳鸯,也不允许打正在孵卵的野禽。他们认为,打死鸿雁和鸳鸯会破坏夫妻生活,也不利于繁殖后代。

  可以说,鄂伦春人具有人类最原始、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环境意识,正是这种生态观保护了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鄂伦春族对自然界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狩猎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存在价值。

  对于鄂伦春族地区来说,生态环境建设比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因为开发大、小兴安岭绝不仅仅是“经济开发”,文化开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开发。鄂伦春族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森林民族,他们的狩猎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存在价值。如果森林没有了,狩猎文化也就无法延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其传统文化消失得越来越快,正在消失的文化,恰恰是我们还没有很好解读的文化。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更加剧了其现有文化的消失。大、小兴安岭的植被不仅仅是树木和花草,鄂伦春文化是更为重要的植被。

  保护利用和开发狩猎文化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工业化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代价,使持续发展难以实现。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联合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多少年来,狩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社会的发展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狩猎文化不仅是如何打猎,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体现了鄂伦春人千百年来的创造,体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

  在21世纪,文化在国际政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上没有特色,政治上也就不会有地位。保护和开发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即使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没有再发展的前途了。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

  一、要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点

  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狩猎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大、小兴安岭有着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鄂伦春族今后的发展出路也是如此。

  二、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业,开发狩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在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大力发展鄂伦春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即把丰富的狩猎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以此推动鄂伦春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围绕森林资源做文章,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鄂伦春自治旗,林区居民大多以木材作为生活和取暖燃料,这一项的木材消耗量是惊人的。要想迅速恢复森林植被仅靠植树造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新的兴林富民之路。大兴安岭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奇特的山林地貌,四季分明的生态景观,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境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等诸多手段,增强政府的“绿色控制”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大、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实行强制性保护,让环境文化成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节器,要将已有的法律法规转换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

  恢复大兴安岭生态平衡,保护好嫩江源头水源涵养林

  对目前尚存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实行全面禁伐,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散居在山上林间的林场、村落全部移民下山,在保护区内现有城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对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范围,还大兴安岭森林生态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人类成熟的一个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缓解人类自身的危机,而且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但是,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要防止形式主义,即只经营赚钱,不保护、不研究、浅表化、庸俗化等做法。狩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它,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它。

  作者:刘晓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2007-6-1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