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委常委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漂亮的民族村屯。
在民俗文化节上,朝鲜族妇女展示泡菜腌制手工艺。
八道沟镇胜利村村民在搭建木耳大棚。王春宝摄
长白县幼儿园的儿童在上朝鲜语课程。
岁月若白驹过隙,漫漫时光中,总有些精彩被铭记。古老的长白,伴随着莽莽长白山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越过周秦汉唐,见证了宋元明清历朝更迭,穿过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硝烟,走过一甲子辉煌征程。
在今天的长白,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长白故事的新篇章,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都在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和谐、平安、幸福”新长白梦想而前行。
一 小城崛起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一座满载历史的小城。灵光塔见证了它走过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它从一个人烟稀少的封禁之地,敞开胸怀、逐步壮大的过程,见证了它最近一甲子华丽的转身。
1945年,边陲小城长白迎来了它沧桑历程中的第一缕曙光,全境解放;1958年,这座曾饱经战事之苦的小城踏上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道路,城市建设也踏上了求新求变的发展之路。
20年夯基,改革开放之后,长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渐成规模,城区面积由建县初期的不足1平方公里逐步发展到3.2平方公里。
进入21世纪,小城长白再次迎来蜕变,从轰轰烈烈的“暖房子”工程,到绿江新城建设,百姓的住房条件日益改善;从大广场、污水处理厂到垃圾处理场,城市环境日渐提升。尤其是2015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十大工程陆续实施,小城长白每天都在变化。
2016年10月,长松岭隧道竣工通车,又一次拉近了这座藏卧深山的小城与外界的距离。这条长达4825米、投资5.4亿元、历时8年建成的隧道,将蜿蜒的长松公路拉直,成功将五十岗险段抛置山顶。
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长白县城的人们都得看天气喝水,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着实让大家头疼。2016年,县城引泉入城供水工程启动,偏硅酸检测含量超过80的二十三道沟地下涌泉被引入县城,解决了县城及周边2万多户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长白是鸭绿江的起点,域内十五道沟、天池等著名景点沿鸭绿江一线分布,与邻国朝鲜景点相互映衬,形成独有的沿江景观。长白县于2016年提出并启动建设鸭绿江景观带,先后投资2.3亿余元,建成东大门、民族团结广场、景石广场、亲水平台等主要景观,形成了绵延10公里的鸭绿江休闲公园带,成为白山市400公里鸭绿江景观带的起始样板带。
长白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从不缺少人文气息,每个夜晚都有一群爱好健身的人们竞逐,每个周末都有一个协会举办一场风格独特的演出,每个盛大节日都有一台民族风情浓郁的大型晚会。近年来,长白县先后投资1.5亿余元,相继建成体育场、博物馆,完成长白广场升级改造,为群众开展体育、文艺、休闲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有着“长白山下第一县,鸭绿江源第一城”之称的小城长白,用60年完成一次华丽转身。如今,越发美丽的小城正蓄势起航,奔向城市更美丽、人民更幸福的新蓝图。
二 乡村新景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之后,乡村建设渐成体系,7镇1乡77个行政村若珍珠般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为长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以来,长白提出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打造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乡村为目标,以加强环境整治、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为重点,启动了长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一幅饱含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画卷,在长白大地徐徐展开。乡土,永远是褪不掉的底色。
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长白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着力打造生态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新型产业强村,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截至2018年4月,长白县8个乡镇成功申报省级生态乡镇,77个行政村全部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尊重历史,留住乡愁,长白赋予美丽乡村深刻的内涵。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没有被人遗忘,散落在乡村的古城遗址、古树、古墓得以珍惜保存。建于西汉时期的秽貊人墓群、民主村仙人岛遗址、历经近2000年风雨的灵光塔,至今仍然掩映在美丽的村落里。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长白的乡村中,酒未沾唇便已醉了三分。一个个村级活动场所,漂亮整洁;一个个现代特色农业项目,风光无限;一股股清新村风民风,扑面而来。绿树成荫的街巷,掩映着一栋栋现代化的砖瓦房屋。一处处崭新的学校、幼儿园,一座座舒适温馨的敬老院、卫生室,让群众的居住条件、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有了质的飞跃。
在“蔬菜之乡”金华、“杂粮之乡”八道沟、“水稻之乡”安乐村、“西瓜之乡”十二道湾、“北五味子之乡”宝泉山,一座座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园、现代化的果蔬种植大棚、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基地,在源源不断地为农民送来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市民休闲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三 力拔穷根
由于诸多因素,“贫困”二字曾是打在长白额头上最痛苦的烙印,2015年长白县被确定为吉林省高寒连片特困县。
走什么路子、发展什么产业,才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好钢用在刀刃上。”长白县党委、政府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扶贫办领导班子配备1正8副,专职干部壮大到30人;派出包村工作队77个,人数扩大到315人,从县领导到村干部,全员上阵。长白县推行“5451”脱贫攻坚模式,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帮扶:
了解情况细心、服务群众暖心、会算细账有心、科学指导贴心、有始有终耐心的“五心队伍”,让老百姓感到格外亲切。
采取“一对一”“人盯人”工作方式,逐级传导压力。驻村包户干部执行驻村工作制度,包村领导干部定期对驻村干部进行指导管理,包保乡镇干部按时督导完成扶贫重点任务,县扶贫办牵头组成巡察组,开展“四级联动”不间断反复巡视抽查。
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项目、有收入情况明细账、有基本信息和包保人员情况清单、有包保人员入户走访手册、有工作考核办法。“五有工程”的实施,保证政策落地有声。
集中开展“结亲交友”扶贫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性深入走访贫困户、听取意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全县贫困户脱贫表彰大会上,脱贫代表喊出“我脱贫、我光荣”。这个光荣,不仅仅是脱贫户的光荣,更是长白的光荣。
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长白不会掉队。
四 经济腾飞
这里60年前还是一片萧索之地,农业保障不了温饱、工业几乎为零。60年来,历届领导班子、历代长白人民在党的怀抱里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不断高涨,团结接力,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时至今日,长白逐步走上了以硅藻土、旅游为主,以边贸、服务业、大健康产业为辅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白被誉为“中国硅藻土资源之都”,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优质硅藻土矿藏,硅藻土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长白工业的领头支柱产业。长白地处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的长白山腹地,矿泉水资源以富含锂、锶、偏硅酸闻名于世,乐天矿泉水、吉祥甘露矿泉水逐步占据高端矿泉水市场。乐天矿泉水远销韩国,成长白首个走向世界的矿泉水品牌。
长白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不断补齐发展短板,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长白实际的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之路,被评为中国北五味子之乡、吉林省十大特产园区之一。人参产业、林下经济、棚膜经济、特色种养在这里遍地开花。
长白与朝鲜两江道一市五郡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60.5公里,是吉林省中朝边境线最长的县份,也是我国与14个国家陆路接壤的县份中唯一一个与邻国省会城市毗邻的县份,双边经贸往来密切。国家一类口岸长白口岸累计投资3亿余元建成,建设水平和通关能力位居吉林省前列。2017年,长白口岸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亿美元,同比增长5%。当前,正在申报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即将批复设立的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即将开工建设的互市贸易区,将推动长白从吉林省对朝开放的窗口上升为我国扩大对朝开放的前沿。
长白县是吉林省适合发展全域游、全季游的县份之一。多年来,长白县坚持以旅游业为引领,协同拉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开发建成长白山天池南坡、望天鹅等景点百余处,成功构建环山、沿江、跨国旅游网络。长白先后荣获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50个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状元县等荣誉。2017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64万人次,综合收入5.12亿元。围绕旅游而逐步壮大的商贸服务业日渐兴起,一批民俗旅馆、特色酒店不断兴起,服务游客的同时,更富了一方百姓。
五 和谐绽放
这是一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望相助。
每个清晨,校园里都会传出朗朗书声,健全的教育体系让全民受教育成为现实。现代化的教学楼、塑胶操场、多媒体设备,让生活在大山中的学生拥有了和大城市一样的学习环境。教学质量的提升,让长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让百姓看病不再难,长白县党委、政府不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如今,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设备齐全,诊疗体系健全,基本实现了患者大病不出县、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等涉医保险全面普及,在解决群众就医难题的同时,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文化是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的象征,而长白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文化的地方。自1998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以来,长白县始终秉承“民族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在2500平方公里灵山秀水之间,谱写着文化强县的壮丽篇章。朝鲜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匠心独具的民居、唇齿留香的美食、自成一格的运动、风情浓郁的歌舞,成就了长白独特的民族文化。长白培育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朝鲜语课堂有声有色,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成为必修课,民族礼仪教育走进校园。在长白,健身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已成为标配,健身、读书、参与文体活动已成为群众日常的休闲方式。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与消夏周末大舞台、农民春晚、送戏下乡一道,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
团结稳定是美好幸福生活的根基。60年来,长白县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稳定、创平安、促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60.5公里边境线上,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构筑起钢铁雄关,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政所期、百姓所愿。长白县坚定不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实施自治条例等地方条例,为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长白县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发展民族经济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长白县连续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长白县民宗局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