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之间。东西宽142.6千米,南北长158.4千米,面积7149平方千米,占甘肃省的1.54%,武威市的21.51%。东有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县城华藏寺镇东南距省城兰州145千米,距中川机场80千米,西北距武威市135千米。
【历史沿革】 1949年9月3日,永登县解放,同年成立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属武威专区;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于1953年10月22日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19日,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两专区,其辖区并入张掖专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58年12月,撤销古浪县建置,其辖区并入天祝县;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原建置。
【行政区划及人口】 天祝藏族自治县辖9镇10乡,1个国有种羊场(县级),1个三峡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县级),176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有藏、汉、土、回、蒙古等 28 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1% ,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
【地势地貌】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脉纵横,沟谷交错,多崇山峻岭。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门户,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
【水资源】 河流广布,水资源丰富,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 地下水补给量4.2亿立方米。
【气候资源】 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4℃,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
【自然资源】 全县有耕地31.8万亩,草原587万亩,天然林地286.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马铃薯、大麦、蔬菜等。
主要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高山细毛羊、绒山羊、黄牛、犏牛、驴、骡等。
主要树种有云杉、松、柏、桦、杨等乔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鹃、小檗、锦鸡儿等灌木。
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石羊、雪鸡、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等。
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产矿点134处。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镍、铜、铅、锌、金、钛、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炭、石膏、磷、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粘土、高岭土、油页岩等。
【旅游资源】 天祝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人文资源,决定了天祝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天祝开发经营旅游资源与“九五”计划同步开始,在短短的几年中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第一个旅游企业草原公园开业,此后的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天祝三峡、石门药水神泉、天堂寺、引大入秦工程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县上也利用新闻发布会、县庆、举办旅游节等形式促进旅游业发展,让旅游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这里峰峦叠嶂,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涧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巍峨的乌鞘岭如一道天然屏障,势控河西,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金强川、哈溪滩、抓喜秀龙滩、松山滩等地方有大面积肥沃的农田和优质草原;大通河沿岸有风景优美的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和著名的天堂寺等。
参考资料: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甘肃·天祝)